top of page

 

 

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日期:2015年5月30日(六) 至 5月31日(日)

地點:嶺南大學康樂樓三樓林秀樑會議中心 (AM308)

時間:早上十時十五分至下午六時

語言:普通話、日語及韓語

主辦單位: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亞際書院、創作與批評

 

 

主題:「殖民亞洲 (Colonial Asia)」

 
不同的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曾經以各種不同方式分割亞洲,殖民的經驗是當代亞洲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經驗穿透亞洲各地的反抗運動,也與各地民族主義/國族主義相互糾纏,甚至孕育出亞洲內的日本軍國殖民主義。
 
雖然歐洲和日本的殖民主義都失敗了,各地人民或得以「回歸」,或得以「獨立」,但這種殖民經驗的影響如何持續、變形,如何與冷戰結構互涉,如何與國族主義、地區霸權,甚至新帝國主義糾纏交錯,如何與區內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冒現的中心與邊緣之間的宰製關係互相交疊互動,塑造新的地緣政治想像,形成族群與族群、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層級,做成各種族群主義、本土主義的新動力,是今日亞洲各地進步知識份子不得不面對的共通問題,急待以坦誠的對話及交流,尋找方法以疏解各類地緣政治及各自社會內部的張力。
 
我們理解中心與邊緣的劃定是多義多元,充滿張力的。2015年的東亞/東南亞批判刊物會議,主旨在促成區域內站在不同位置和視點的知識力量,交換歷史經驗,和當下狀況的分析,互相檢視各自在想像結構和實踐場域上,如何界定中心與邊緣、強勢與弱勢、多數與少數、宰製與反抗的種種關係。這次會議特別希望各國各地,無論大小,均能在複雜的亞洲政治及文化構成下,正視各種「邊緣」、「弱勢」、「次中心」等問題,在這些概念得以被「歷史化」和「問題化」的前提下,促進「亞際」對話的豐富性。

會議議程

30/05/2015 (星期六)

一、殖民與語言

主持:許寶強(香港 亞洲現代思想)

「東亞地區的殖民歷史不盡相同,產生的與語言政治相關的問題也不太一樣,再加上國際英語霸權的影響,令這地區的殖民與語言問題更形複雜。本節邀請身處不同社會脈絡的學者,探討其在地的殖民歷史與語言政治的關係,重點在於整理在地的殖民歷史經歷,如何影響形塑今天東亞各地區的語言政治地貌。」

發表:林熒澤(首爾 創批)
發表:柯思仁(新馬 亞洲現代思想)
討論:押川淳(東京 現代思想)、張志強(北京 亞洲現代思想)

二、殖民與歷史經驗/記憶

主持:白永瑞(首爾 創批)

「東亞各地的居民對殖民經驗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也因此常常發生歷史糾紛。在這一部分中,將主要討論中國與日本/沖繩的殖民與歷史經驗/記憶。也許有人會提出中國沒有殖民經驗,但中國可以通過將香港、台灣及其他租借地等要素積極地吸收為自身經驗的一部分,來反思自身的歷史,也可以由此強化與有著被殖民經驗的第三世界的連帶。尤其最近不也有學者將“內部殖民地”的概念運用到中國史中嗎?這一點會對回顧沖繩和日本/美國的關係,理解沖繩人的鬥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表:王曉明(上海 熱風)
發表:若林千代(沖繩 けーし風)
討論:朱偉誠(台北 台灣社會研究)、吳重慶(廣州 開放時代)

 

《漁港百年夢》放映會及映後座談

地點:嶺南大學林炳炎樓G01室

嘉賓:黃國鉅( (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31/05/2015 (星期日)

三、解殖與主體

主持:葉蔭聰(香港 亞洲現代思想)

「如何論述殖民及新殖民性才能貼近在地的歷史經驗及政治處境?如何應對多種的帝 國想像及其支配?我相信是這一個環節重要的焦點。我們都很清楚,台灣與香港的處境似乎都不能用簡單的西方理論來涵蓋其殖民處境,而且,兩個地方雖然地理上鄰近,可是,殖民經驗及其身處的結構不盡相同,可是,各自的路徑卻又不是互不相關,彼此之間既有交疊之處,也有分殊的地 方。陳光興多年前提出去帝國,以及反思冷戰在亞洲的結構性支配,更 新第三世 界的進步想像。相較陳光興相對宏大的結構,羅永生的取徑源自香港的獨特殖民及冷戰經驗,他重新再概念化殖民地/殖民城市的內涵,以及殖民 身份與多重帝國力量的關係。當中值得討論的是,不單是結構或經驗分析哪一個較可取,而是如何去處理殖民結構與經驗之間的辯證關係,從而有一種更好的抗衡殖民論述的可能。」

發表:陳光興--陳映真文學中四十年間的後/殖民問題(台北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發表:羅永生(香港 亞洲現代思想)
討論:金杭(首爾 創批)、池上善彥(東京 亞洲現代思想) 、李展鵬(澳門大學)

四、圓桌討論

主持:陳光興(台北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5年是萬隆會議六十週年,從第三世界的視角來回顧「殖民亞洲」的議題,可以作出什麼樣的檢討?六十年間變化很大,在經濟上,從七0到九0年代的「四小龍」,到九0年代的「四小虎」,到2000年後的「金磚五國」,亞洲區域(特別是東亞、東南亞與南亞)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主戰場,在過程中是否改變了殖民帝國主義時期的運轉邏輯,需要被認真的討論;在政治上,雖然亞洲各地大多以民族國家的形式獨立,但是殖民史所造成的禍害、所遺留的問題,因為冷戰的形成而更加複雜化,同時也阻絕了清理的條件,至今幾乎沒有例外地困擾著亞洲的社會;在文化、思想上,亞洲內部的互動才剛剛起步,「亞、非、拉」之間的連結所能帶來世界史的重新理解與書寫,依然還是沒有完成的知識方案。整體而言,「殖民亞洲」似乎意味著亞洲還處在脫離殖民的進程當中,困境重重,又無可回避,期待東亞批判雜誌與會的同仁共同面對、持續思索。」


參與者:白樂晴(首爾 創批)、賀照田(北京 人間思想)、陳清僑(香港 亞洲現代思想)

 

 

bottom of page